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特別的醫療院所

信義區內沒有大型綜合醫院,但有醫療功能頗特殊的院所,如:專治精神科的市立療養院、治療肺結核有專長的市立慢性病防治院和協助服用禁藥毒品者戒癮的煙毒勒戒所,而形成該區另一特色。這3所負有特別任務的院所,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隨著實際需求醫療內容或有所調整,但其目的與功能並沒有太大更迭。民國23年設立的錫口養神院,當年被稱為瘋人院或精神病養護所,光復後改為省立錫口療養院,之後搬遷至桃園療養院。民國54年的市立療養院,最先由社會局管理,專門收容精神病患,但隨即移交衛生局,始更名為療養院,為國內第一家精神科教學醫院,經過多年的發展,該院於臺灣精神醫療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據該院統計資料,63年至80年間門診人數,自7千5百92人持續攀升至6萬2千6百29人,疾病類型也U形複雜,為因應各類病症,該院除設成人精神老人痴呆症等特別門診。對於病情不穩、有破壞性、攻擊性或嚴重幻覺妄想、重度憂鬱、自殺傾向的病患,療養院提供短期強力住院治療;至於症狀穩定的康復者,為讓他們能重新適應社會,先安排其至由療養院與仁濟院合作創設的職能工作坊,參與職能活動和復健工作訓練。最近幾年,更與社會局、康復之友合辦復旦之家,使病患儘快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為提供更完善服務,該院進行擴建,已興建一慢性復健中心,包括復健病房、日間留院、庇護工場、活動中心、醫護宿舍及托嬰中心。包括復健病房、日間留院、庇護工場、活動中心、醫護宿舍及托嬰中心。預計84年完成,與原醫療大樓連成一完整的精神疾病醫療系統。

慢性病防治院設於民國58年其前身為結核病防治院,專門從事結核病防治,原借用仁愛院後棟病房為院舍;66年因民眾擔心該病症會傳染,使該院無法覓得自己的院址,故更名為市立博愛醫院,以免遭排拒。

67年仁愛醫院改建,博愛醫院暫租用吉林路民房為院舍,門診部則於73年間遷至林森北路中山區衛生所舊址,75年院本部始遷至松德路現址。近年人口老化,博愛醫院新增加中老年疾病的業務,所以在79年底,再更名為慢性病防治院,除仍司結核病防治外,增列慢性病防治。

81年林森北路門診部改建醫療大樓,為繼續服務病患,同年11月在金山南路一段開設新門診部,提供內科、胸腔科、心臟科、胃腸科等科的診療。位於松德路半山坡上的煙毒勒戒所,在高牆鐵絲網的密佈緊圍下,成為一處較封閉的醫療機構。其成立於民國63年,初以收容司法機關移送的煙毒犯為主;後因社會變遷,陸續將服用安眠鎮定劑、強力膠、嗎啡、速賜康等市民,視為煙毒管理範圍,並訂收容辦法輔助戒治。勒戒所必須執行24小時嚴密戒護,不時管制與監視病患以防意外,這也是該所與其他醫療機構最大不同的地方。